更多高標準農田來了

         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13.5億畝、改造提升2.8億畝——

        更多高標準農田來了

        高標準農田要擴容了——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累計改造提升2.8億畝,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000萬畝。

          建成更多高標準農田對中國農業生產將帶來什麼改變?

         眼下,冬小麥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 圖為5月8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的一處高標準農田裡,農民使用桁架式噴灌機正在進行小麥水肥一體化灌溉。 劉雲傑攝(人民視覺)

         立夏過後,多地農民搶抓農時,陸續開展水稻插秧工作。 圖為農機手操作插秧機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進行插秧作業。 據瞭解,當地近年來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推廣多種農用機械,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劉朝富攝(人民視覺)

         已建成超過10億畝

        時下,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伴著隆隆機聲,一批高標準農田專案正加緊建設。 “新建成的農田配備了自動噴灌、水肥一體化設備等,手機一點就能遠端操控,讓俺們種地更省勁了。” 當地糧農老楊最近一直在盯著這些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進展。

據寒亭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寒亭區加快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8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80%,帶動糧食畝均產量明顯提升。

高標準農田「好」在哪?

         “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在農田品質、產出能力、抗災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優勢。”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介紹,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產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

        根據農業專家測算,高標準農田專案區比非專案區的機械化水準提高15—20個百分點,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提高30個百分點,新型經營主體佔比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 節水達到20%—30%,節電達到30%以上,節葯達到19%,節肥達到13%; 通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出效率,平均每畝節本增效約500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建成各類田間灌排管道1000多萬公里,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為全國糧食連續多年豐產增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新時代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生動體現,對於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羅賢宇說,我國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一重要議題已經連續十餘年寫入中央一號檔。 同時,我國致力於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農田建設管理新體制,一系列制度設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了方向、目標、路徑,徹底改變了農田建設領域“五牛治田”的局面,守住了耕地紅線,防止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為統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分兩個階段、7個區域建設

       高標準農田已超過10億畝,還有多大拓展空間?

        農業專家分析,全國永久基本農田超過15億畝,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建成高標準農田,有必要採取針對性舉措真正把這些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

         此次出臺的《方案》明確提出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總體要求、建設安排、建設管理、運營管護、政策協同、保障措施,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第一階段,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累計改造提升2.8億畝,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000萬畝。

第二階段,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

          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將怎麼干?

         在建設內容方面,《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開展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將建設重點放在田內。 新建專案優先開展田塊整治、田間灌排體系、田間道路和電力設施配套等基礎建設,著力提高農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禦旱澇災害能力、機械化耕作便捷水準; 改造提升專案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補齊田間設施短板弱項。

         在建設佈局方面,優先在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以及糧食產量高和增產潛力大地區開展建設; 嚴格限制在生態脆弱區、沿海內陸灘涂等區域,禁止在25度以上坡耕地、嚴格管控類耕地、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內集中連片梯田或與保護物件共生的連片耕地除外)、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牧區域等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方案》還依據區域資源稟賦、耕作制度和行政區劃等,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西南區、西北區、青藏區等7個區域,並分別明確了工作重點。

         農業農村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方案》是指導各地科學有序開展建設的指導性檔,對加快現代化良田建設,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成一畝、管好一畝、用好一畝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如何做好保障? 怎樣確保工程建設品質和成效?

        “高標準農田建設公益性強、建設週期長,離不開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和多元化的投入管道。” 羅賢宇認為,近年來,我國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對耕地質量建設的支撐作用,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先易後難有序實施,推動從中央預算中設立農田建設專項,抓好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組織實施,將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畝均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用好一畝。

         聚焦資金投入,《方案》提出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多元化投入機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省級政府承擔地方投入主要責任。 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通過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和社會投資等多元化投入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路徑,並要求發揮地方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多管道籌措運營管護經費。

           “《方案》還要求加強資金日常監管、預警監控、專項核查,堅決防止出現以撥代支、套取截留、擠占挪用等問題。 允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縣級財政部門或鄉鎮的國庫單一帳戶下設置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專門子帳戶,實現專賬監管、專賬調撥、專賬清算。 農業農村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說,此外,《方案》還提出要建立健全農田建設工程品質監督檢驗體系,完善監督機制,強化全流程監管,加強行業管理,開展從業機構信用評價和失信行為懲戒。

         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 根據一些農業專家的實地調研,個別地方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缺乏有效管護,後續監測評價和跟蹤督導機制不完善,設施設備損毀后得不到及時有效修復,工程使用年限明顯縮短。

          此次《方案》要求地方分級壓實高標準農田屬地運營管護責任,明確運營管護內容和標準。 對於公共設施,縣級政府要明確管護主體,定期組織開展檢查和維護; 對於田間地頭日常使用率高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原則上實行“誰使用、誰管護”,充分調動和發揮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運營管護的積極性,支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群眾等通過自主投工籌資等方式開展日常運營管護。

          “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委託行業機構、工程品質保險等高標準農田運營管護模式。” 上述負責人表示,此外,要嚴格保護高標準農田,嚴禁擅自佔用; 經依法批准允許佔用的,各地要及時落實補建,確保數量不減少、品質不降低。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損毀高標準農田設施,對因災損毀的高標準農田,納入年度改造提升建設任務及時修復或補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